警方提示:合成毒品正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
警方提示:合成毒品正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
毒品带来的暴利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在公安机关的强力打击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下,目前传统毒品犯罪有所收敛,但新型毒品犯罪因生产便利而呈上升态势。一个可怕的趋势是:毒品正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今年“6.26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青少年与合成毒品”。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日前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希望通过本报警醒大家: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
毒贩“免费”提供毒品引诱青少年吸毒
今年3月,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获得线索,得知一伙贩毒人员在苏州贩卖毒品,货源来自四川成都。经初步侦查,此团伙成员大多为四川开江人,每次进货量均为500克左右,但进出货频率非常高,有时达到每周2-3次。
5月22日专案组获悉,团伙成员之一杨某在四川购得冰毒,与马仔李某及女友准备回苏州。第二天,警方抓获杨某及马仔等人,并当场在杨某身上查获冰毒380余克;在阳山花园、御苑家园小区等地抓获团伙其他成员及吸毒下家。
令人关注的是,这个团伙中几个毒贩专门利用青少年懵懂无知引诱他们吸毒。他们谎称“毒品吸一两次不会上瘾”,鼓吹“现在有钱人都吸毒”,还利用女青年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此后,毒贩们再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的青少年。
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有关人士指出,“合成毒品”具有某些药理特性,比如自信心增强、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人际间距离感消失、清醒不瞌睡、体能加强、食欲减退等,使人能适应各种社会活动,既有精力娱乐消遣,又能应付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很容易被年轻人和高工作强度的人接受,认为使用合成毒品是增强个人表现的一种时髦生活方式,进而继续使用逐渐发展到成瘾。但是,一旦成瘾就被毒品控制,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人的大脑,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还会降低生殖和免疫能力,甚至导致死亡。只要不继续使用毒品就会出现消极抑郁等症状,处于精神残疾状态。目前对于毒品成瘾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未成年人吸毒多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如果没有警方解救,今年17岁的女孩小丽(化名)还在苏州市一个狭小的出租房里继续出卖肉体。
2009年7月,她初中辍学就跟着同村的堂姑来苏打工,走上了吸毒的道路。因经济窘迫,她刚满15岁就与堂姑一起卖淫,去赚取两人吸毒所需的费用。她们是在吸毒过程中被警方抓获的。而对于小丽在外地打工的真相,远在四川的父母还蒙在鼓里。当小丽鼓足勇气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只听到电话那头妈妈大声喊着“我不认你这个女儿”,她当即泪如雨下。
在青少年吸毒人员中,小丽并不是年纪最小的一个。15岁的小明(化名)因父母离异,母亲和舅舅对他疏于管理,从12岁就开始叼着烟在社会上和那些“义气”哥们儿混在一起,禁不住“毒友”的引诱,他沾上了毒品。消费陡增,没有正常经济来源,就把手伸向了超市。
今年5月,苏州市一家大型超市常丢商品,通过监控录像,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少年。这个窃贼正是小明,从今年4月末到5月上旬,他在该超市偷盗的东西折合5000多元。警方考虑到他吸毒的特殊情况,决定先对他进行戒毒,然后再处理他的盗窃案。小明被抓后,民警找到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只扔下一句话:“按照离婚协议,我没有义务管儿子。 ”
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有关人士指出,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如果加上家庭不和睦、学习成绩差、孤独、不良交往和对毒品的错误认知,将是滥用毒品的高危因素。在吸毒者中,由于无知、好奇、被他人引诱而吸毒的青少年比例最高。如果说吸毒人员是违法行为者、受害者、病人的话,那么未成年人更是受害者和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未成年人的吸毒行为是周围环境的产物。
预防青少年吸毒,父母应有所作为
“一朝吸毒,十年想毒,终身戒毒”的说法道出了戒毒的艰难。
与传统毒品相比,合成毒品对人体的毒害更加隐蔽。合成毒品短时间内可以给吸食者带来轻松、愉悦感,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在我市查处的毒品案件中,97%以上的未成年人第一次吸毒都是受朋友“邀请”。
贩毒集团常采取诱骗和胁迫的方式,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贩毒活动。如果被委托保管、投递、买卖的物品是毒品,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贩毒者的同谋。
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有关人士强调,学校、家庭应该提醒青少年不为他人保管、投递、买卖不明物品,不要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留意易拉罐等饮料是否有被注射的针眼和开封的迹象,避免因误食毒品而上瘾或遭到性侵犯。
警方呼吁,青少年是预防吸毒的重点人群,防范工作要从父母做起:
第一,父母要了解毒品危害,提高药物安全意识,成为子女拒绝毒品的老师。可以与孩子讨论一些吸毒个案,共同探讨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的原因,分析青少年以吸毒寻求刺激、快感的利弊,想一想有效的拒绝技巧,从而降低孩子误入吸毒陷阱的风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教育孩子正确把握好奇心,学会正确排解压力和不良情绪。尽量让孩子少去治安情况复杂的场所。
第三,当发现孩子有吸毒行为时,要保持冷静,以谅解的态度与孩子倾谈,耐心了解吸毒状况,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好长期戒毒治疗的准备。要尽早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如合适的社区资源、医疗机构、戒毒中心、禁毒部门,通过专业的教育和治疗手段帮助孩子走出毒品的阴影,感受家庭的温暖。(苏州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