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建立正向积极的‘三观’”主题网络访谈
- 发布日期:2020-08-18 14:40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十分特殊的一个阶段。它既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容易出现青春期叛逆现象的“危险期”,如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因素影响,又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极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由此引发厌学、网瘾、自闭、自杀等青春期社会问题,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盗窃、吸毒、色情、校园霸凌、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道路。
8月10日下午2点,江苏省公安厅新闻宣传中心、江苏省公安厅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和江苏省公安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了“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建立正向积极的‘三观’”主题网络访谈。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做客“警民相约话平安”直播间,深度剖析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困境,带来关于生命教育、亲子教育、性教育、三观树立、行为规制等方面的科学建议。直播通过江苏公安新媒体矩阵和中央重要网站同步播出,累计观看量达323万人次。
苏苏对近来的新闻和案事件进行了梳理,发现厌学、网瘾、自闭、自杀等渐渐成为青少年容易遭遇的几大问题,李玫瑾教授对此逐条进行了分析。
青春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
李玫瑾:青春期一般来说是12岁到14岁,刚好是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转折期,中学的课程量较小学有大幅增加,因此孩子的学习压力会大大增加。我个人认为,如果早年在家庭养育中,父母的关爱有一定缺失或缺陷的话,青春期将会是积累问题的显现爆发期,家长应该正确对待这个现象,理解关心孩子。对孩子犟嘴或者不听话的情况,要因势利导,而不是自己纠结。家长如果过度纠结,往往会把焦虑传给孩子,导致矛盾加深。
网瘾
问:今年7月15日,无锡一派出所接到报警称,16岁儿子参加完中考后,沉迷手机游戏不听管教,被断网后离家出走并扬言轻生。后来,在民警的工作下,及时找到这名少年并耐心开导,避免了事情的进一步恶化。对于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的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您怎么看呢?
李玫瑾:家长在这个阶段应该理解,孩子想放松,就给孩子两天、三天的自由。还可以安排孩子玩一玩,比如去运动,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人生是需要玩耍的,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大人会去打羽毛球、去唱卡拉OK,这些都是释放压力的方式。而孩子在这个阶段压力很大,更需要给孩子适当的放松,孩子在需要释放的时候,你不让他玩,让他释放,孩子可能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让孩子放松,但要给孩子规定一定的时间,如果孩子超过这个时间,家长就要想办法帮他放松,而不是不让他放松。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将水堵住,而是让水走另外一条路。在教育孩子时,要动脑子,而不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网络实际上是孩子找到的另外一件遮住让他心烦的东西,是孩子对不想做的事情所做出的一种替代行为。心理健康的最好医生就是运动,尤其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当孩子网络成瘾时,可以用运动的方式替代网络让孩子走出这种困境。
问:我们江苏警方还报道过一个这样的警情,今年5月31日,南京一派出所接到一家长报警,称自家孩子为了玩平板电脑,用剪刀把父亲两次戳伤,家里人说话现在不管用,希望民警能帮助教育。李教授,这个父亲的话也表达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孩子不听我的,到底该怎么办?对于出现网瘾的青少年,作为家长该如何沟通引导呢?
李玫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被要求着学习的,而学习在现代社会中是社会化式的,是有标准的。人是有差异的,有些孩子就是不符合规定的标准。当部分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无路可走,便会出现替代行为,即成瘾行为,比如网瘾。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剥夺,那孩子就会玩命,因为这是孩子唯一能做的事了,所以我认为,家长和老师要去研究孩子的特殊性,尤其是学习上失败的孩子,还有一些特别孤独的孩子,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会超出常人,但在和大家一致的方面会不如大家。家长要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延长部分。做父母要有智慧,不是一味地顺着孩子,而要让他知道自己擅长哪些方面,以后能以什么为生。
很多家庭会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而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没有“点儿”,这种背景下带大的孩子是没有节奏的,这样的孩子以后会坐不住,没有办法专注学习,不能持续地集中注意力。我认为绝大多数的孩子玩手机、沉迷于网络,实际上是孩子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学习。我认为家长要因势利导,了解孩子心理,如果孩子很聪明,而他坐不住,可以和孩子商量,选择一个孩子喜欢且适合他的路。
抗挫力差
问:近来一个词常常登上热搜,那就是“抗挫力”,说白了就是面对和处理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逆商”。其实面对压力和挫折,青少年因为自身年龄和阅历局限,更容易不知如何正确面对和化解,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现在有种说法,说“抗挫力”的缺失是很多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对此李教授您怎么看?
李玫瑾:我常常讲孩子四岁开始就要经历“体力之苦”。到小学期间,让他走上几里地,带着他去做一些劳作,比如说周末带孩子去种种树,到地里去干干活,让他体会一下我们吃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我们享受的东西是怎么出现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熬过一次体力之苦后,他会在心理上对自己有一份估量。我女儿在她小学军训的时候,一个人把行李箱拎到了6楼,也没人帮她,她就自己拎一拎、歇一歇就提上去了。她说:妈妈,这件事我都克服了,以后就没什么事办不成了。
所以我个人觉得,家长要舍得让孩子吃苦,早让孩子经历体力之苦。不要过了十二岁才让他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受不了的。现在有的大学生在军训的时候晕倒,有的大学生动不动心脏猝死,这当然有遗传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什么?因为心肌有肌肉,心脏猝死说明这个人整体的肌力不够,他才会在特别紧张的情况下痉挛。所以我觉得孩子的苦是慢慢练的,不是一下子练的,而且要早练。练钢琴也是一样,四岁开始练琴和十二岁之后练琴,永远达不到一个水平。
自闭轻生
问:现在青少年轻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上挫败和失去动力,人际交往压力逐渐增加甚至被孤立,情绪容易失控,不断对自己形成负面评价,从而厌弃自己,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等等。该怎样教会青少年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呢?
李玫瑾:今年因为疫情的情况,导致开学以后,很多孩子自杀。我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双向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成年人有一定的责任。因为第一次用网络来讲课,孩子容易分神,没有老师面对面盯着他了。第二,有的家长不在家,就交给爷爷奶奶带。事实上,很多孩子没学多少东西。而老师开学还要进行考试,检查孩子的网课学习效果,所以很多孩子怕过不了老师这一关,怕过不了父母这一关。我认为他们选择一死了之,是因为他觉得死就可以逃避现实、规避问题。所以我当时也呼吁很多教育部门: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应该给孩子布置尽可能多的文体活动,让孩子先玩儿,玩得开心了,等回到教室后,再一一检查他们的学习进度。所以这个应该是由成年人来调整的。对于孩子来讲,我们大人要更多地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大人在孩子人生中的转折时刻,应该有一个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意识。
心理学家帮助一个病人,就是帮助他去认识他自己。那怎么帮助呢?不是我告诉你该怎么办,而是我把问题抛给你,你自己回答。当你回答出一个问题,我作为一个医生,我听出来了,你还有某些问题没想到,我接着再提下一个问题。到最后你想明白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我觉得很多家长可以学一学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
在直播过程中,直播平台留言区的广大网友们讨论非常热烈,并且前期在江苏警方微信平台的直播预告发布以后,很多网友也在后台纷纷留言,表示有很多问题想要咨询李教授。李玫瑾教授在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现在孩子更多的时间在学校里,您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分别承担什么角色,哪个更重要?
李玫瑾:我个人认为家长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如果和老师、同学发生了冲突,或者他受了哪些方面的委屈,家长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孩子最后的依赖都是家庭的。在人生这方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老师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但不一定了解孩子内心微妙的东西。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小秘密跟谁说,那肯定是要跟父母说的,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们之间有点小秘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检查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接触不多,但他特愿意见到爸爸妈妈,有什么好事或有什么事情,他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爸爸妈妈,这就说明很成功,不见得你要用大量的时间跟他在一起,但是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让他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你是在乎他的。
问:现在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相处、陪伴的时间较少,现实中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情况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怎样去平衡工作和育儿呢?
李玫瑾:孩子一放暑假的时候,父母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个日程表。你告诉他爸爸妈妈要上班,今天有几项任务要完成。你把这个日程给他设计好了以后,告诉他回来以后要检查。他要是没有完成,不要指责他,也许是日程安排设计的不好,我们可以重新设计一下,让他慢慢养成习惯了之后,老人就负责监督一下就行了,并告诉老人在什么时间点不要去打扰他。还有,一定要在自己不上班的时间带孩子多出去玩玩,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问:怎样给青少年设置奖励机制,当孩子提出要求物质奖励时怎么办?
李玫瑾:孩子从四岁开始,就要让他有规划了。当他较好完成了计划的时候,你要给他相应的奖励。比如过节过年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买身衣服;六一儿童节或他生日的时候给他买点玩的礼物。
父母要跟孩子有一种互动的感觉。你告诉他:你可以提要求,我们满足你之后,我们也提个要求,你能不能满足我们?我们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相反,他要满足我,既奖励了孩子,又向他提了要求。
青少年在面对世界、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惑、压力与挫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来源:江苏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