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朋友圈”中实施违法犯罪的启示和防范对策
关于“微信朋友圈”中实施违法犯罪的启示和防范对策
如今,都市年轻人通过手机微信这个“万能”通讯工具,加强了天南海北的同学、久疏的朋友们联系,同时也能找到陌生的“有缘”朋友。不少商家也盯上了“微信支付”,从嘀嘀、快的到会说话的火锅“海底捞”,从转发获赠品到积赞参加免费游,微信正慢慢从一个纯粹的社交平台转变为社交与电商相结合的公众平台。但是,在微信运用迅猛发展的同时,由“微信”引发的案件也逐年增多。
一、微信不代表缘分,安全才是第一位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聊天工具,很多群众在使用时只觉得轻松快捷,很难意识到其潜在的犯罪危险。一些人利用微信搭讪附近陌生人,通过网络聊天骗取信任后,伺机实施诈骗、抢劫。或者是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找到有真实姓名和个人头像的用户窃取相关信息,然后将他自己的微信姓名和头像改成窃取的姓名和头像。这样就有机会冒用他人的名义进行诈骗,受害人基于对姓名和头像的信任,容易上当。
相关案例:
1、5月29日,宿迁经开区一名女孩小张见微信好友,相见后两人便在酒店住下。次日上午8时许,待小刘醒来发现好友已经不见踪影,同时不见的还有自己放在桌上的价值人民币4800余元的手机,小刘才发现被骗。
2、4月25,家住宿迁市湖滨新城的胡女士做梦也没想到,手机微信上收到一条因购车能退税的信息,落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中,被冒充国税局干部犯罪分子诈骗5万多元。
3、3月26日上午,一名16岁的在校学生。在微信交友聊天中,认识了一个叫“阿强”的小伙子。二人在微信上互留了手机号码,没事就互通电话、发微信。3月25日凌晨1点钟左右,阿强打电话约甜甜出来。为了能见到这个神秘的网友,甜甜深夜从家中偷跑出来,打车到了阿强的家里。“阿强”醉醺醺地把甜甜拉进屋,随即将房门反锁并把甜甜的手机关机,然后不顾反抗,强行与她发生了性关系。
防范对策:首先做到自身“不相信、不动摇”,把好自身的第一关。其次,为防止陌生人发微信骚扰,可在微信的隐私设置里,对其进行设置,如“加我为好友时需要验证”或者用“拉入黑名单”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最后,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运营商及客户的“实名制”登记管理,做好预防性信息提示。
二、微信代购,杀生也杀熟
微信开店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新兴潮流,在这个平台上,代购化妆品、服装、奢侈品、小商品的店家打着正品、海外购货的口号在自己的朋友圈内销售商品。为何现在微信店家越来越多?原因之一是比淘宝开店更简单,不需实名认证、信用担保和第三方平台监控,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熟人经济”的商机:通过朋友帮衬销量,再由朋友介绍给朋友拓展生意。然而,掺杂了朋友的情分,货品真伪、价格高低也就变成了“不能说的秘密”,不时见诸报端的“杀熟”,正在让“微店”的热潮经受考验。
相关案例:宿迁市市民王女士近期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一在微信开店的朋友,该朋友号称自己可以从韩国代购。王女士在该朋友在微信群里发的照片中看中一套韩国护肤品,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与国内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优惠。冲着与朋友的交情,王女士便买下了这套护肤品。结果到货后发现明显属于劣质品的,王女士便想退货,刚联系上店主,对方就拒绝了退货的要求。后多次交涉,对方干脆将王女士拉黑,拒不理睬。王女士本想向公安机关报案,但考虑到与朋友的关系,只好自认倒霉。这并不是一个典型案例,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例仍有很多。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其买卖涉及双方是经营主体和消费者,但微信开店的多半是个人,并未经过工商登记,一旦卖方货品有问题,或者卖方爽约,都存在消费维权无源追溯的问题,双方都存在一定风险性。
防范对策: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公用的微博、在外网上发布警示信息等方式提醒群众尽量不要到微信店铺购物,如果发现微信上有任何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合法行为,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举报和投诉功能进行检举,核实后腾讯将会对违法账号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三、微信集赞送礼品,社交圈里搞营销
“只要关注本公众号并转发本条内容至您的微信朋友圈,累积获得28个赞起,即可获得本店送出的电影票五张”……近期,关于集赞送优惠券、免费礼物的帖子铺天盖地。而根据赞的数量不同,兑换的奖品价值也各不相同,部分奖品甚至需要集满上百个赞。而当有人把集满赞的照片发给店家后,店家却以种种理由进行变相消费,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和传统的开店宣传相比,很多商家把社交圈经济当作营销的有力工具,“微信集赞”就是其中之一,和此前“微博转发”一样,商家通过发布集赞有礼的营销信息,消费者只需将活动帖分享到个人的微信朋友圈中,当被点赞的次数达到商家规定的数量时,再截图发送给商家,便可获得相应的礼品赠送或者优惠。不少人为了集赞,纷纷添加陌生人,也给个人信息的安全造成隐患。
防范对策:不要轻信集赞送礼的广告,所谓“集赞送礼多为噱头”;目前市场上“集赞送礼”活动很多,但这些兑奖换礼活动都是有条件的,要么是在名额限制上,要么是在兑换时间上,处处暗藏玄机。但这些玄机商家很少明确告知。因为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以在兑换时会被告知已经过了领取日期、商品已经领完、有的大玩文字游戏,有的时候还要面对消费陷阱。消费者为集赞通过网络买赞或者与陌生人互加微信,还容易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一旦发生纠纷,取证索赔也很难。(宿迁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