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必修课
“防溺水”必修课
2015年4月5日下午,广东汕头潮阳区金灶镇新林水库发生一起一小孩失足落水,其家属和亲戚自行救援,7人相继溺水身亡的意外事故。
2014年8月21日,陕西省兴平市7名少年在渭河河道玩耍时失踪。次日,搜救人员打捞出了6名孩子的遗体……
2014年8月1日,广州白云区人和镇流溪河段,8名玩水的青少年发生意外,其中5人落水溺亡,其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仅13岁。
2013年6月23日下午,湖北当阳6名刚结束中考的毕业生(5男1女)在沮漳河河边玩耍。其中4名学生下水游泳发生溺水事故,另2人下河施救也不幸溺水,6人全部死亡。
.......
“一人落水多人溺亡”多发,令人痛心的溺亡事件从未停止发生。
泰州警方特整理了一节“防溺水”必修课,一些“临水而危”的安全常识和一些求救和救人的科学方法,供大家学习。
一是如何自救?
1、不要害怕沉入水中。溺水后不要试图通过挣扎使自己浮出水面,那样只能适得其反。此时最重要的是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同时去除身上的重物。因水有浮力,身体沉到一定程度,没有负重的人体就会向上浮起。
发生溺水,等待救援时,学会“水母漂”,可能会救你一命:吸气后全身放松俯漂在水面,四肢自然下垂,似水母般静静漂浮,待需要吸气时,双手向下向外压划水,顺势抬头吐吸气,随即低头闭气恢复漂浮姿势。而四肢乱动,拼命挣扎,大喊大叫,会浪费体力、导致溺亡。
2、上浮时双臂像鸟飞一样顺势向下划水,向下划要快,抬上臂要慢。同时采取头向后仰、口向上方的姿势,先将口鼻露出水面,并立即呼吸。呼气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救护。
不会游泳的人不要试图不让自己再次下沉,更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这样反而更容易使人下沉。如果再次下沉就照原样再做一次。
3、如果在水深2~3米的游泳池溺水,落水者可在触底时用脚蹬地加速上浮,浮出水面立即呼救。
4、如因小腿抽筋而致溺水者,此时应深呼吸后屏气,同时将痉挛下肢的拇指持续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直到痉挛停止。对于其他部位的抽筋,要充分按摩和伸展患处,同时要找机会上浮,充分呼吸。
5、对被水草缠住者要冷静,深吸气后屏气钻入水中,用双手帮助慢慢解脱缠绕,切勿挣扎,否则越挣扎可能会被缠得越紧。
二是如何施救?
1、首先立刻大声呼救,让更多的人参与急救,同时拨打“120”,让专业急救人员尽快到达现场。除非万不得已,最好避免一个人单独下水营救。
2、在溺水者还清醒时可为其提供漂浮物和拉扯物,如木板、绳子、树枝等。不会游泳者千万不能下水救人,即使是会游泳者甚至是游泳健将也不要盲目下水,因为水情不同,水下可能有很多未知因素。
3、最好由受过训练、水性好、熟悉和了解水情的两三个人同时下水,千万不要勉强下水救人。现场的人应准备救生圈、绳索、小船等,以防营救者发生意外。下水的人不要穿鞋和过多衣服,不要以“扎猛子”的方式头朝下跳水救人,以免碰伤。
4、对于还在挣扎的溺水者,营救者要告诉他保持镇静,同时要防止被其抱住,通常采用从后部接近的方法。若被溺水者抱住,营救者可让自己与被救者自然下沉,溺水者便会放手。营救者应首先将溺水者头部托出水面,尽快使其呼吸空气。
5、将溺水者救出后,先清理口鼻内的泥沙、杂物,使其气道通畅;然后检查溺水者:
如呼吸心跳都有,可控水,即将其置于自己屈膝的腿上,让其头部朝下,使劲按压其背部,迫使其呼吸道和胃里的吸入物排出。
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胸外按压100次/分,按压30次给2次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要持续进行,不能停顿,直到溺水者苏醒或专业急救人员赶来。尤其对儿童,不要轻易放弃复苏。
6.溺水者多有后续继发情况,故应尽快去医院实施进一步检查治疗。对经现场急救已经恢复的,除非经医生允许,不能让其擅自回家。因为伤者在12小时内仍有可能发生暴发性肺水肿和脑水肿或重症肺炎,处理不当也会丧命。
三是如何预防?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2、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四肢易抽筋者不易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下水前先活动身体,水温太低时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适应水温再下水游泳。
3、游泳时,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4、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游泳过程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另外,警方分析家长的片刻疏忽是1-4岁儿童溺水的根本原因,特提醒广大家长:
①5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看护人,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待在开放的水源边,不能把儿童独自留在卫生间和浴室;
②无论儿童在家里、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或水旁,家长与儿童的距离都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分心,如打电话、聊天、做家务时都要能监管得到;
③儿童一定要由成人监管,不能将5岁以下的儿童交给未成年人看护。(泰州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