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范
发布时间:2018-07-31  浏览数:
字体:[    ]

高温季节谨防中暑非正常死亡发生


    近期,我省天气持续高温,最高温度均达到36℃以上,加之湿度较大,人体体感温度均达到38℃以上。持续高温天气极易引起中暑,对比2017年省市发生的多起中暑死亡事件,大家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中暑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经研究,一般在温度超过30℃的环境中达到一定时间即可发生中暑,温度达到35℃更易发生。除温度外,环境湿度的大小对中暑发生也有很大影响。如环境温度30℃,湿度100%;环境温度38℃,湿度90%即可发生中暑。

本地中暑非正常死亡事件均发生在高温环境或高温伴有高湿度环境,如:未开空调的封闭室内、厂房、车间、船仓,高温室外等。

    (二)机体因素。个体的体质强弱与健康状况对中暑的发生也有影响。年老体弱、疲劳过度、肥胖、饮酒、饥饿、脱水、失盐、穿着不透风,以及患有发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更发生中暑。如: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高龄老人即使静坐家中也易发生中暑,主要是因为高龄循环代偿能力差;肥胖者体表脂肪厚不易散热,心脏负担重,故较常人更易中暑。

    工作中发现,中暑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死者多为老年人,部分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部分死者肥胖或处于醉酒状态。

    (三)个人因素。现场走访中发现,部分死者日常生活节俭,为了省钱而不开空调;部分老年人没有开空调的习惯;部分自理能力下降的老人身边无子女照顾;部分为醉酒后失去意识自理能力低下。以上诸多种因素均可导致中暑死亡的发生。

    二、中暑的机理与防范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为37℃左右,这是位于人体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人体主要靠皮肤热辐射、出汗、皮肤蒸发、加速呼吸来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一定限度,人体内热量远大于散热量,即发生中暑。因此预防中暑以降低环境温度及湿度、增加散热、减少人体热摄入量为主要措施,如:开空调可以降低环境温、湿度;减少衣服可以增加皮肤热辐射散热,多饮淡盐水可以促进出汗、皮肤蒸发散热;着浅色衣物可以减少人体热摄入量等。

    中暑是一种热致疾病,医疗部门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疼头昏、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一般正常或略偏高。

    2.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体温升高到38℃以上。

    3.重症中暑:有三种症状⑴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⑵主要有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对称性的发生在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上,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此时患者意识清楚,体温正常;⑶起病快,头疼头昏、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但体温不高。

    中暑对人类生命有很大威胁,其中重症中暑的死亡率极高,因此在人体出现先兆中暑症状时即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进展为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导致的死亡好发于老年体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高温露天或封闭作业者及特殊人群等。针对上述三种人群,预防中暑的方法各有不同:

    1、老年体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首先减少外出,避免烈日下活动,其居住环境要保证通风、凉爽,适量饮用盐开水,保证睡眠,吃易消化食物。

    2、高温露天或封闭作业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工作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多饮盐开水,适量饮用凉茶、绿豆汤等解暑品,在工作场所准备防暑药品,若感觉出汗不畅、头晕目眩、心跳加速,应迅速结束劳动,转至阴凉处休息。

    3、特殊人群:婴幼儿应以预防为主,避免过长户外活动;产妇要破除陈规陋习、科学坐月子,不要“捂”。

以上人群若出现先兆、轻症中暑,要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服用解暑药物,最好到医院治疗。不论任何人群发生重症中暑症状,都应立即送就近医院抢救,避免死亡发生。

 

(泰州市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