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扬州精心勾勒街面新“警”色
  • 发布日期:2024-12-20 09:44

依托“实体+电子”“固定+移动”防控支点,圈圈设防、层层收紧,筑牢市域安全屏障;全市见警率同比提升43.8%,街面可防性案件下降38.4%,重复报警率下降22.8%,街面警情出警时长平均缩短23%;扩大“枫桥式”警民联动巡防影响力,成立“盛平安”等平安类社会组织1000余个,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近20万人……

今年以来,扬州市公安局认真贯彻公安部、省公安厅“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警务机制改革要求,以巡处一体化为牵引,打造“站点建在前端、巡控守在前沿、警情处在前线”的街面警务运行新模式,激发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新效能,全市街面警情数同比下降9.9%,群众安全感达99.3%

深化支点建设

提升市域锁控力

“凌晨在荷花池的路边摊吃烧烤,一个多小时内两次看到巡逻警车亮着警灯路过,回宾馆的路上还有电动警车在巡逻,扬州真是一个特别有安全感的城市。”前不久,一位重庆游客在“平安扬州”微博里这样留言。

平安时时“在线”,安全可感可触。扬州市公安局依托“固定+移动”防控支点,圈圈设防、层层收紧,在“圈线面”上下足功夫。

在“守好圈”方面由1个省际公安检查站、4个市际警务协作卡口、8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警务工作站、12个进出城卡口和4个水上联合执勤点形成环扬州、环城区、环核心“三圈”查控体系,及时发布预警,精准设卡拦截,最大限度将不安全因素封堵在外围、防范在远端。

在“巡好线”方面由15个现代化新型街面警务工作站、72个主城区网格化巡区、54个“135分钟”快反圈、130个快反点和56个平安守望点、25条巡特警武装车组巡线、25条“铁鹰”摩托化巡线,形成棋盘式布警、网格化巡逻,动态调整巡防勤务等级,时刻保持街面高压震慑态势。

在“控好面”方面组建全市1200人规模的区域处突机动队,并以巡特警力量为骨干,打造460人规模的应急拉动第一梯队和100人规模的24小时快速反应尖刀队,对处置各类突发案事件随时待命。特别是定期组织警情模拟、红蓝对抗、“关城门”等实战演练,不断检验预案、磨合队伍、完善机制,推动全警保持时刻应战、充分备战良好状态。

深化巡处一体

提升警情处置力

“情况紧急,一男子自摔后躺在江阳某路口,导致交通拥堵。”近日夜间,位于扬州市开发区的蝶湖警务工作站接报。接到指令后,民警仅用135秒就赶至现场,及时处置,并恢复交通秩序。

深化巡处一体,提升警情处置力,不但能预防、震慑打击违法犯罪,更确保在群众遇到意外时,就近“快反”,警力第一时间高效处置。

为此,科学警情分类、高效指挥调度和主动精准防控“三件套”应运而生,扬州市公安局将全市392种警情分为警务工作站自处警情、警务工作站先期处置警情、警务工作站协同处置警情、派出所和相关警种部门处置警情四大类,警务工作站独立承担的街面警情接处且自处办结率不低于90%

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落实警务工作站警力、车辆、装备等向情报指挥中心报备制度,由各110接警区一级接警,警务工作站综合指挥岗接受情报指挥中心指令,最大限度减少指挥层级、优化调度流程。同时,严密清查行业场所、巡查道路水域、盘查人员车辆,并将街面转化为宣传阵地,强化反电诈、反盗窃等安全警示教育和立体宣防,增强易受害群体识别力、抵抗力。

今年以来,全市街面警务工作站共接处警情占总警情数的32.1%,办结率96.8%,街面警情出警时长平均缩短23%

深化多元融合

提升协同联控力

在扬州市邗江区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一支臂戴红袖章、身穿马甲的电动车骑行队穿梭往来……

“在‘情指行’一体化多元融合下,我们不是一个人或一个警种在战斗,而是多警种资源和群众力量相互配合支撑,预警更快、行动更高效。”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扬州市公安局以街面警务工作站为纽带,推动防控力量联合、资源整合、效能聚合。在交通非高峰期间,组织交警部门执勤警力协同警务工作站专职巡防力量开展街面联巡、要素联控、警情联处,实现职能互补。而警务工作站警力在无警情时,配合交警部门开展道路交通秩序疏导维护、交通违法行为劝阻、酒驾醉驾专项整治。

针对全市内保重点单位和751个夜市、大排档、烧烤摊等夜间风险点,他们建立警务工作站与派出所联勤协作机制,把警力向要害部位、关键点位、重点时段延伸,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服务救助群众。

在推进专群融合上通过健全完善技能培训、积分管理、表彰激励、典型选树等机制,为60余人申报省部级以上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推动群防群治常态化运转、长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