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警方创新工作模式打造“蓝蜂”志愿服务品牌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警方围绕新一轮“平安高新区”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手段,以苏州市区首家新市民事务中心为平台,组建“蓝蜂”志愿者队伍,创新以规范化管理、多样化服务、长效化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化”工作模式,打造出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蓝蜂”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夯实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基,提升了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立足治理目标,打造规范高效志愿服务队伍。苏州高新区流动人口持续快速增长,至2018年底,已达51万,超过常住人口近10万人。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社会治理新形势,部署建设区新市民事务中心,由公安分局牵头组织日常工作,促进流动人口融入、优化流动人口管理。分局依托新市民事务中心平台,拓展工作思路,在传统治安志愿者队伍基础上,将社会治理网格员、单位企业联勤联防队伍、新市民志愿者全部纳入的平安志愿者队伍进行统一的“品牌化”管理,搭建起覆盖全区、接触面广、触角众多的群防群治网络。2018年11月,分局在战训基地为“蓝蜂”志愿者队伍授旗,并举行志愿者集体宣誓仪式,宣告“蓝蜂”志愿者队伍成立。等形式召开志愿者成立仪式。“蓝蜂”志愿者队伍除承担任务分配、对外联络、积分考核的运行中心设在区新市民事务中心外,其他人员全部下沉分布至全区243个社会治理网格,并按照工作和生活区域成立9个分队——平安枫桥、和谐经开、狮山小蜜蜂、暖阳科技城、携手浒关、东渚志惠、横塘向日葵、平安通安、镇湖爱心天使,依托各地新市民事务分中心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区共有近2000名“蓝蜂”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为提高志愿服务效率,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蓝蜂”志愿者团队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实行“四规范”管理。即:规范注册登记,志愿者均统一填写《志愿者注册登记表》,并录入高新区“蓝蜂”志愿者管理系统;规范服务记录,建立会议、服务、活动、培训登记制度,对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实行“零遗漏”记录,并留存影像资料;规范服务标识,为所有志愿者统一定制志愿服务服装,并统一“微笑文明传高新,志愿同行蓝蜂行”工作理念;规范教育培训,一方面邀请警校专家、一线骨干民警、文明办工作人员对志愿者进行专业授课,提高志愿者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安排志愿者随警作战、召开居民群众座谈会,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质量。
二、紧盯实战需求,开展灵活多样志愿服务活动。“蓝蜂”志愿者团队围绕与公安工作有关的事务开展灵活多样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安机关警力紧张的困境,更以其特有的身份优势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蓝蜂”志愿者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区内各板块新市民事务中心组织下深入辖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上报、排除隐患问题,有效预防各类可防性案件发生。二是多战线助力治安巡逻防控。一方面,在派出所巡防警力的带领指挥下,志愿者佩戴“红袖标”在辖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要商圈以及治安薄弱地开展社会面巡防工作,随时随地发现和上报可疑情况和有效线索,协助巡防警力实施合围抓捕。另一方面,新市民事务中心在“新市民事务APP”中对志愿者进行分类编组,志愿者在从事其本职工作是,派出所可通过APP向相应时段、相应范围工作的志愿者发送预警和案件信息,发动治安志愿者及时发现报送违法犯罪线索。针对矛盾纠纷多发频发的现状,组织志愿者担任兼职矛盾纠纷调解员,并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将调解员调解环节前置,促进停车占道、邻里纠纷、养犬扰民等常见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同时,发挥分发挥志愿者在信息收集、动态掌握等方面优势条件,及时收集掌握信息,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采取有力措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结合志愿者各自的社会身份和生活、工作环境,发动其在本单位、本社区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活动。通过一人带动一户(组),一户(组)带动一层(室),一层(室)带动一栋(部门),一栋(部门)带动一小区(单位),充分发挥志愿者自身的宣传影响力,让安全防范内容更深入人心。“蓝蜂”志愿者团队积极主动与高新区各职能部门、大型活动场馆对接,多次组织志愿者参与“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协助完成秩序维护、人车核验、文明劝导等各个环节工作,及时补足了一线安保服务力量。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办理需要,公安机关在特定办案程序中需邀请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人员到场见证。“蓝蜂”志愿者充分发挥“人员多、居住近”的优势,积极参与公安见证工作,有效破解了在部分紧急情况下公安机关难以及时找到合适见证人的难题。
三、着眼持续发展,创新价值回馈志愿服务保障。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本身是无偿或低偿的,但是相应的非金钱价值回馈却是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长久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蜂”志愿者团队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建共享文化的同时,着力创新多渠道志愿者价值回馈方式,推动群防群治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实现持续发展。区新市民事务中心多次至区文明办、志愿者协会了解标准化志愿团队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与相关负责人座谈商讨“蓝蜂”志愿者管理细则。经积极争取,“蓝蜂”志愿者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并纳入苏州高新区志愿者协会进行正规化长效管理,与其他正规注册的志愿者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区新市民事务中心为“蓝蜂”志愿者腾出办公场所作为运行中心,并每一位志愿者颁发了证书和会徽,增强团队归属感和凝聚力。结合辖区实际,制定《“蓝蜂”志愿者考核实施细则》《“蓝蜂”志愿者积分管理办法》,明确了志愿者队伍在言语行为、着装规范、工作纪律等方面的执行标准,并细化量化了参与各项志愿活动的考核指标。同时,为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在志愿者日常工作经费基础上,对在重大活动、重大案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志愿者,实施“一事一奖”“一案一奖”;对长期不参与、作用不发挥的平安志愿者,及时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予以清退。配套日常考核机制,“蓝蜂”志愿者团队建立起星级积分管理制度,将“蓝蜂”队员评定为一至五星级平安志愿者,并组织开展“优秀志愿者”、“蓝蜂之星”等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授予“志愿者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苏州好人”等荣誉称号并授予了荣誉证书。同时,依托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蓝蜂”志愿服务事迹,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为志愿者争取更高精神礼遇。出台专门针对新市民志愿者的积分奖励政策,按照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中的统计数据,对服务时间累积达到100、300、600、1000、1500小时的新市民志愿者,在其参加流动人口积分入户(入学、入医)时分别加分10、20、30、40、50分。同时,充分考虑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将志愿者开展活动时受到伤害纳入工伤范畴,并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公益基金,落实志愿者工伤保险待遇。
(苏州市局)